English

振兴沈阳离不开精神力量

1999-07-12 来源:光明日报 中共辽宁省委常委、沈阳市委书记 徐文才 我有话说

作为国家“一五”期间建立起来的老工业基地,沈阳要重振雄风,加快发展,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既要靠物质力量,也要靠精神力量。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以来,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凝聚民心,提升人气”为着力点,以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坚持两个文明同时建设、经济社会共同进步,全面实施“思想建设、道德修养、智力开发、文化繁荣和环境改造”五大工程,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规模推进城市“绿化”、“亮化”、“美化”,顺利实施联合国“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计划”,先后跨入了全国科教先进城市、卫生先进城市、综合治理先进城市、扫黄打非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为振兴老工业基地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从1992年开始,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特别是去年在外部环境偏紧的情况下,取得了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6%,利用外资增长17.6%的好成绩。实践使我们加深了对“越是改革攻坚,越是面临困难,越是要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的理解,增强了以巨大的精神动力推进建设新沈阳的自觉性。

第一,提供精神动力必须服务大局,唱响主旋律。改革开放是时代的主旋律,为改革开放大业服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原则。我们从沈阳实际出发,强化精神动力,着重为实现市委、市政府1997年提出的“一年起好步、三年树形象、五年上台阶”的发展目标服务,围绕“发展生产力、增强凝聚力、提高战斗力”发挥作用。在促进生产力发展上,我们积极促进转观念,换脑筋,鼓干劲。开展以“生产力标准”、“进场入轨(进入市场经济轨道),兴市富民”等为主题的系列群众性思想解放大讨论,组织以“了解沈阳的昨天,认识沈阳的今天,坚信沈阳的明天”等为主题的系列形势教育,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激发全市干部群众合力开拓,务实争先,建设新沈阳的热情。在增强干部群众凝聚力上,我们注重贴近实际,心系人民,造福百姓。年年办“十件实事”,实施民心工程,设立“2211”市民投诉中心,组织“百村扶贫,千委助困”行动,着力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交通秩序、小区建设等切身利益问题,大力改造和建设城市环境等等,把“市民第一,服务第一,落实第一”的原则贯彻到位,振奋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在提高领导班子战斗力上,我们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大力推行社会服务承诺制、行政执法公示制和生产经营信誉制,深入开展党政机关“四新”(新思路、新举措、新作风、新形象)建设,强化政务公开,端正党风政风行风,以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境界,鼓舞广大干部群众以昂扬的姿态,积极投身于建设新沈阳、迎接新世纪的伟大实践。

第二,提供精神动力必须精选载体,找准结合点。找准两个文明建设的结合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才有生命力,经济社会才能协调发展。我们坚持“围绕中心,贴近实际,形式多样,喜闻乐见”,“明确目标,突出主线,引导舆论,凝聚人心”,精心设计和选择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载体,相继推出了“百万市民看沈阳”、“百万市民看展览”、“百万市民评议政府”、“百万市民闹元宵”、“百万市民绿化沈城”和“百万市民读书”等系列创建活动,发动百万市民积极参与,使得百万市民受教受惠。在去年我们首次组织的“百万市民评议政府”活动中,市民对政府工作的满意率达到94.2%,这既体现了人民群众对我们的信任和理解,又反映了群众对我们的无限期待。在这方面我们要继续努力,进一步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振兴沈阳的伟大事业之中。

第三,提供精神动力必须深化改革,开启原动力。精神文明建设要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高增长、多层次的精神需求,必须通过改革创新激发原动力。我们从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以及城市管理体制入手,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总结推广沈阳杂技团“以精品促产业,以产业促发展”的经验,大力推进新闻、出版、文化、教育、艺术等单位的企业化、产业化进程;总结推广沈阳日报社等单位实行“全员聘任”的作法,强化内部改革,使教育者首先受教育,把教育人的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总结推广“社区建设”等有效探索,深化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强精神文明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建设,实现长效管理。

第四,提供精神动力必须加强领导,形成聚合力。成也在人,败也在人。做任何一项工作都是如此。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群众是主体,领导是关键。我们根据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结合沈阳实际,制定了《沈阳市1996—2000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又根据我市“一三五”发展目标的要求,提出了到2000年,争创“六个一流”,实现“三个进入”的精神文明创建目标,即加快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使办学条件、教师队伍、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达到全国省会城市一流水平;提前完成文学艺术的“十百千”计划,使精品生产达到全国省会城市一流水平;全面加强“窗口”单位精神文明建设,使17个国家级示范点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坚持搞好为期三年的城市道路交通和卫生环境综合整治,使交通秩序和卫生状况达到全国特大城市一流水平;大力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使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达到全国省会城市一流水平;不断加强双拥工作,使军民共建活动达到全国一流水平。确保进入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行列。本着“谁主管谁负责,谁主抓谁负责”的原则,大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小到每项具体活动,把工作责任落实到基层,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自上而下,层层建立起有效的工作责任机制,并把文明创建工作纳入全市各级党政组织领导班子的“双一流”(一流领导班子、一流工作业绩)目标管理之中,严格考核,严格奖惩,强化激励。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广泛筹集资金,增加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充分注意发挥中、省直单位包括驻沈部队的积极性,共同把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事情办好。

物质可以转化为精神,精神也可以转化为物质。“人的工作最难做,做好了最有威力”。我们坚信,只要把“凝聚民心,提升人气”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抓实、抓好,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智慧和力量就会形成“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知难而进,建设美好家园”的良好精神状态,变成推进老工业基地发展的巨大物质力量,沈阳的振兴指日可待,沈阳的明天会更美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